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营造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赓续“川农大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以优秀榜样引领研究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激发科研学术创新活力,加速构建起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3月10日下午,由校党委研工部与研究生院指导、校研究生会举办的“黄琳凯教授团队重大学术成果背后的故事”学术沙龙活动在成都校区举行。
草业科技学院黄琳凯教授,其团队成员孙敏博士、靳雅荣博士,与来自不同研究背景的近50名研究生同学就学术成果背后的细节故事、科学研究的竞争与合作、良好的师生关系、研究生的全面发展等问题展开线上线下的讨论交流。
“写论文就是讲故事,故事越简单越好讲”
“如何写出高水平的文章”,是很多参加此次学术沙龙的研究生同学最想提出的问题。黄琳凯教授指出,写文章时应首先确立明确的目标,再根据既定目标逐步展开。“从大处着笔,突出研究意义,才能引起审稿人的共鸣”,黄琳凯教授团队从全球气候变暖入手“讲故事”,指出全球平均温度每升高1°C,小麦产量将减少6%,水稻产量将减少3.2%,玉米产量将减少7.4%,以数据点明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限制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严重威胁世界粮食安全。继而指出,了解植物耐热性的机制,培育耐热性强的作物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黄琳凯教授团队的研究目标之一,而起源于非洲、能够适应极端高温气候的美洲狼尾草的研究价值也就越发凸显。
黄教授在学术沙龙活动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其学术成果的创新之处,分享研究过程中的困难与经验,并强调了团队团结协作、广泛收集信息、及时接触研究新热点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在研究学习过程中“不怕困难、勇敢尝试”。
“竞争与合作,对于高水平研究都很重要”
在研究过程中,黄教授团队积极联系争取到包括亚洲、美洲、欧洲和非洲的16家单位,牵头整合成一支强有力的研究队伍。黄教授强调在研究过程中要加强合作,遇到问题及时向其他团队请教。孙敏博士分享到“这次研究对自己最大的感触是‘合作’,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通常是自己一人完成,时常会感到辛苦,也会碰到不擅长的领域。但在黄老师团队,团队成员们互相帮助,能够进行有效的合作,可以在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领域展开研究” 。
“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国家”
“我由衷地感谢党和国家,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黄琳凯教授语重心长地说。新冠疫情陆续在全球爆发,国外竞争对手团队的研究工作陷入全面瘫痪,而得益于国家的疫情防控政策,黄琳凯教授团队仅暂停了一个月后就迅速恢复,实现“后来居上”。
在询问参会同学们的学科背景、年级后,黄琳凯教授鼓励同学们尽早确定研究方向,发现问题及时向导师、师兄师姐们请教。重大学术成果的获得,得益于跨专业、跨学科的国内外团队合作,得益于我国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也得益于川农浓厚的学术氛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凡事要多结合”
研究生不能只搞科研,也要“两条腿走路”,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他的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很明显的锻炼,靳雅荣博士这样说。孙敏博士提醒师弟师妹们在进行学术研究时要及时接触新热点,关注时政,把握国家政策方针。
“写文章时,一定要充分挖掘这个物种自身的特点,或者是数据的特点,并将其展示出来”,团队同学表示自己也会主动了解其他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式、方法等,不仅仅局限于分子生物学。这也是黄琳凯教授在日常教导学生的“凡事要结合”,多接触其他研究领域的知识,这样才能有助于自身实验的推进,与会同学纷纷表示赞同。
在学术沙龙正式开始前,校党委研工部部长李武生致辞,对黄琳凯教授团队到场参会表示衷心感谢。希望研究生会开展更多此类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同学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充分展示我校师生的学术风采。
“和黄老师,和文章第一作者的师兄师姐进行交谈,真心感受到他们课题组氛围很好,也领悟到一篇高水平的论文来自于共同协作,齐心协力才能出大文章!”参会同学纷纷表示此次学术沙龙的形式新颖,希望能多多举办。“学术沙龙的时间可以更长些,探讨交流的深度可以更近一步”,“增加多媒体展示应该会更形象生动”,在活动结束后的无记名电子问卷调查中,很多同学给出了诚挚的建议与期待。
下一步,我校研究生会将以《乐鱼网页版学生学术活动联动方案》的制定工作为契机,继续为全校研究生学术活动的开展与升级带好头、探好路,努力形成一批高水平、高质量、有研究生特色、可复制推广的学术活动品牌,带动各培养单位研究生会以及相关研究生团学组织,辐射吸引我校本科生、留学生积极参与,为谱写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大新篇章作出全体研究生的突出贡献。